1960年11月14日,雷锋曾专程来到驻丹某部,为部队官兵作了一场先进事迹报告。在作报告过程中,雷锋原声被录进了一盘录音带,而这盘宝贵的录音带尘封近30年后,才被发现并公布于世,最终得以收入雷锋纪念馆永久珍藏。录音带的发现者,便是曾在该部队服役的李咏。
雷锋同志勤俭节约、一双双袜子布满补丁还要接着穿的生活,李咏同样真实经历过。当一次次在电影屏幕上看到雷锋故事,李咏心中总会涌出一种深深的敬佩之情,雷锋精神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遭遇困境要咬牙克服,生活要艰苦朴素,他人有难要无私奉献。带着这样的情感,1984 年,原本热爱绘画、摄影的李咏选择了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军人。
得知李咏擅长绘画和摄影,入伍不久,上级领导便安排他进了部队宣传组,后又被调入电影组,常规训练之余,负责在部队大小活动时拍照。
1990年,李咏所在的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前往内蒙古支援建设,参与建桥修路工程,李咏的工作便是将战友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用摄像机记录下来并编辑成片。拍摄顺利结束,领导安排李咏为片子进行后期配音,而部队当时没有配音设备,也没有到电视台配音的机会。于是李咏想了个笨办法——找一台录音机,先把自己的配音录进去,再播放出来,把片子和配音“捏”到一起。于是,他从当时的丹东教育学院借来了一台开盘式录音机录制配音。一边工作,一边和战友顺便整理他所负责的电影组仓库。
当时仓库里满是几十年来部队留存下来的文件、老照片等旧物,多年都无人整理。起初大家也都是随手翻翻,清理了一会儿,一只表面覆着尘土、边缘破旧的军用木箱出现在眼前,一个战士随手捡出了一些破破烂烂的旧物,接着把一只泛黄的方形扁盒准备当垃圾扔掉。李咏上前把盒子捡回来,打开一看,是一盒上世纪50年代左右的盘式录音带。巧合的是,这盘录音带只能用他刚借来不久的这台开盘式录音机才能播放。出于好奇,他把这盘带子放出来听。
“1949年,我的家乡迎来了解放……”录音里,一个年轻男子正在讲着什么,并且时不时有掌声传出来。起初,李咏只能确定,录音带中这个人说的话是南方口音,当他联想到录音带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突然想起和部队老兵们交谈时曾经听说过,雷锋是湖南人,上世纪60年代初到部队来作过报告。
李咏从录音中听到一段自己从小就耳熟能详的“补袜子”的故事,这些情节多次出现在讲述雷锋精神的电影里。说这段话的,会不会就是雷锋本人呢?李咏赶紧向部队首长汇报,又找来部队湖南籍战士来听,确认是湖南口音,但无法认定就是雷锋本人所讲。
随后,部队将这盘录音带送往沈阳军区进行鉴定。经确认,这正是雷锋在当年11 月到丹东作事迹报告的原声录音带,带子全长约40分钟,相对完整、清晰的部分约30分钟,记录了雷锋艰难的成长经历,讲述了他攒牙膏皮卖钱为遭遇洪水灾区捐款等感人事迹,表达了他爱党、爱国家、爱社会、爱人民的赤诚之心。
因为这次发现,李咏荣立个人三等功。部队生涯中,李咏收获了诸多集体和个人荣誉,而这枚纪念发现雷锋原声录音带的奖章让他尤其珍爱、难忘。
虽然早在 1993 年就离开了心爱的部队,“雷锋精神”却已经深深刻在了他心中,他心目中的“雷锋精神”,不只是一种宝贵人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指引。
来源:丹东发布